
新聞動態
NEWS
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公報一圖讀懂
發布時間:
2024-07-20 18:28
來源:
新華社
相關新聞
身為特大型城市,北京市已于2022年取消建筑垃圾填埋場。一個疑問浮現眼前,這些建筑垃圾去哪兒了?? ? ? 數據顯示,2023年,北京市累計處置建筑垃圾1.06億噸,進入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設施加工為再生產品4651.86萬噸,采取土地平整、綠化造景等方式綜合利用3371.99萬噸,采取工程就地回填等方式直接利用2634.93萬噸。 數字的背后也就意味著,年均近億噸的建筑垃圾,在北京市實現了“物盡其用”。規范促進建筑垃圾行業有序、健康發展,提升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水平,北京究竟有何秘訣?
7月10日上午,由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、生態環境部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、生態環境部珠江南海局監測與科研中心,會同廣西大學廣西南海珊瑚礁研究重點實驗室、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等5家單位共同編制的《黃巖島海域生態環境狀況調查評估報告》(以下簡稱《報告》)發布。《報告》基于現場調查結果、衛星遙感資料和歷史調查研究資料,全面系統評估了黃巖島海域環境質量狀況和珊瑚礁生態系統狀況,分析了面臨的主要壓力和生態風險。
為貫徹落實《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意見》,完善全域覆蓋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生態環境部近日印發了《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管理暫行規定》。《暫行規定》是我部貫徹落實黨中央、國務院決策部署的重要舉措,也是生態環境領域促進新質生產力“1+N”政策體系的N個文件之一,更是回應地方關切,加強對地方工作指導的迫切需要。
從“各自為政”到“同舟共濟” 北京用好補償機制讓保護生態不吃虧
守護一泓碧水,造福一方百姓。從“各自為政”變為“同舟共濟”,跨區域生態補償助力水源保護與生態修復,實現了共治共贏。近年來,北京市積極推進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補償制度,完善區域生態保護補償協作機制,持續推進生態保護補償實踐,形成了具有北京特色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體系。


關注公眾號

微信咨詢